學校假期:4月17日至4月21日為本校復活節假期,學校在該日期將會關閉並將於4月22日復課。祝你復活節快樂!
S.T.E.A.M. Day
Event

嬰幼兒依附理論:認識4種依附關係

孩子撒野對父母來說並不是新鮮事,但有沒有想過我們回應的方式,將會改寫孩子一生的人際關係呢?這個影響深遠的現象正是依附理論的重要發現。依附理論最初由約翰.鮑爾比(John Bowlby)於1950年代提出,其後瑪麗.安斯沃斯(Mary Ainsworth)在70年代透過開創性的「陌生情境測驗」進一步發展這理論。時至今日,雖然依附理論已成為育兒討論的主流,但現今父母仍然難以真正識別、理解和實施策略來幫助孩子建立安全型依附關係。根據克勞斯.格羅斯曼主編的《從嬰兒期到成年的依附:主要縱向研究》(Attachment from infancy to adulthood: The major longitudinal studies) 所顯示,早期照顧的質素深深影響孩子探索世界、發展同儕關係的能力,並最終影響成年後的親密關係和養育能力。因此,孩子建立安全型依附應該是每位父母的目標。在探討如何做之前,首先要理解不同類型的依附關係。

為什麼有些孩子總是黏著父母不放,而有些孩子卻表現得像父母不存在一樣?依附理論解釋了我們從嬰兒期到成年期,如何建立並維繫人際關係。孩子從出生那一刻就開始發展他們的依附關係,而他們的首段關係正是與主要照顧者建立。依附理論試圖解釋不同的依附類型是如何形成的,以及這些類型如何影響我們往後的人生。如今,依附理論在育兒討論中如此普及,以至許多人在不知不覺中已經實踐了建立依附關係的策略。

四種依附關係

依附關係最初是由約翰.鮑爾比(John Bowlby)於1950年代提出,其後由瑪麗.安斯沃斯(Mary Ainsworth)在70年代透過開創性的「陌生情境測驗」,進一步發展這理論。依附關係始於嬰兒期(0-3歲),當嬰兒與主要照顧者互動時開始形成,並可分為四種類型:安全型、焦慮型、逃避型和混亂型依附。

焦慮型依附

甚麼原因導致孩子形成焦慮型依附?

焦慮型依附源於不一致和反覆無常的照顧方式,特別是當嬰兒的需求得不到滿足時。照顧者有時會關注嬰兒的需求,但有時又會分心或顯得疏離,這使得嬰兒對於能否依賴照顧者感到不安。另一方面,過度保護的照顧者也可能導致焦慮型依附的形成,因為這會讓嬰兒感到需要不斷尋求安慰和確認。

嬰幼兒時期的特徵

焦慮型依附的孩子表現出強烈的不安全感和黏人行為。他們在探索周遭環境時猶豫不決,對分離反應強烈,害怕被照顧者遺棄。他們對批評或管教特別敏感,總是擔心失去照顧者的愛。

焦慮型依附的孩子容易因家長的批評而情緒失控,家長在管教時宜給予更多體諒。

成年後的特徵

成年後,具有焦慮型依附的人過分專注於獲取他人的愛,而且經常受低自尊心和不安全感所困擾。他們可能很快就對伴侶產生依戀,表現出過度依賴的跡象,並且不斷向對方確認愛意(例如時常問:「你還愛我嗎?」)。他們可能會過分注意伴侶的一舉一動,並把所有行為(例如:回覆訊息慢了、對方與其他朋友來往等)都解讀為被拒絕或遺棄的徵兆。

逃避型依附

甚麼原因導致孩子形成逃避型依附?

逃避型依附源於漠不關心的教養方式。當照顧者忽視孩子尋求安慰的哭泣,或在情感上表現冷淡(例如:不表達關愛)時,孩子會認為他們不能依賴他人的幫助。此外,主動阻止或懲罰孩子表達情感的照顧者(例如:說「別像個小嬰兒一樣哭」或「男孩/女孩不應該哭」)也可能導致逃避型依附的形成,因為孩子認為表達情感和展現脆弱只會帶來麻煩。

嬰幼兒時期的特徵

逃避型依附的孩子表面上看起來很獨立,但實際上情感疏離。他們經常壓抑自己的情感和需求,以避免引起照顧者的注意,寧願依靠自我安慰而不尋求他人的安慰。

成年後的特徵

具有逃避型依附的成年人可能給人一種非常獨立和自給自足的印象。實際上,即使他們表面看起來「沒問題」,內心可能正承受著巨大壓力。在關係中,這種特質會表現為情感疏離,迴避身體接觸或逃避承諾。他們在面對衝突或需要坦誠溝通時可能會選擇封閉自己,而且可能過分理性地分析自己的感受,而不是真正地「感受」這些情緒。

混亂型依附

甚麼原因導致孩子形成混亂型依附?

混亂型依附是四種類型中最複雜依附關係,通常源於幼兒期時的創傷或恐懼經歷。當照顧者既是安全感的來源又是恐懼的來源時,孩子會對如何看待和回應照顧者感到困惑,引致做出混亂且無序的行為。例如,如果照顧者有時安撫孩子,但其他時候又因為孩子哭泣而威脅他們或完全忽視他們,孩子就會對照顧者到底是安全感還是恐懼的來源感到疑惑。

嬰幼兒時期的特徵

具有混亂型依附的孩子可能表現出矛盾的行為。例如,他們可能朝照顧者爬去,突然間卻僵住或轉身離開。他們對壓力亦反應不一,有時會表現出攻擊性,有時又完全無助且「放空」。他們可能對照顧者感到恐懼,但即使在受虐的情況下仍繼續保持依附。總的來說,他們的行為可以用不一致且難以預測來形容 – 這也是為什麼被稱為「混亂型」依附的原因。

成年後的特徵

具有混亂型依附的成年人與孩童時期相似,他們對需求的表達也是不一致的。他們與親密的人之關係,常在極度親近和親手推開之間反覆。他們有時害怕太親近他人,但同時又害怕被拋棄。在面對壓力時,他們可能會突然僵住,變得情感疏離。整體而言,他們的行為和情緒對周圍的人來說顯得矛盾且令人不解。

安全型依附

甚麼原因導致孩子形成安全型依附?

安全型依附源於一致且可靠的教養方式。當照顧者能可靠地回應嬰兒的需求和尋求安慰的哭泣,認可他們的感受,並給予無條件的愛時,孩子會感到安全,從而形成安全型依附。重要的是,照顧者自身通常也與伴侶和周圍的人展現出安全型依附的特質,因為孩子一直在觀察並學習照顧者的行為和情緒。

嬰幼兒時期的特徵

照顧者在場時,安全型依附的嬰兒會自信地探索周遭環境。雖然孩子可能會在新環境中或當照顧者不在時感到焦慮或不安,但當照顧者回來後,他們很快就能平靜下來並尋求安慰。安全型依附的孩子擁有高自尊感,但在感到困擾時仍會尋求幫助,因為他們相信並可以依賴身邊的人。

安全型依附的孩子更能在照顧者前放鬆下來,源於他們對人的信任。

成年後的特徵

具有安全型依附的成年人能夠建立穩定關係,對親密關係感到自在,適度信任他人,並能有效調節情緒。他們能夠展現脆弱,不害怕被拒絕或遺棄,也不會過分黏人或懷疑伴侶。他們往往具有較強的情緒韌性,能從衝突或壓力情況中恢復。最後,他們通常也擁有較高的自尊,不過分渴求他人的認可。

「陌生情境」研究

1978年,心理學家 Mary Ainsworth 開展研究,考察孩子在壓力情境中的實際反應 – 這項指標性的研究被稱為「陌生情境」研究(Strange Situation)。研究人員將孩子和照顧者安排在一個新環境中,觀察當照顧者短暫離開時孩子的反應。幾分鐘後,照顧者回到房間,研究人員進一步觀察孩子的反應。

依附關係 反應及行為
安全型 照顧者離開時會哭泣,但照顧者回來後能平靜下來。他們會向照顧者會尋求安慰,之後能自行繼續遊玩。
焦慮型 照顧者離開時劇烈哭泣,照顧者回來後仍無法平靜。緊黏著照顧者,無法自行繼續遊玩。
逃避型 照顧者離開時表面上反應不大,但內心可能很不安。照顧者回來時不尋求安慰。
混亂型 照顧者離開和返回時表現出反覆無常的行為,在尋求和拒絕照顧者安慰之間交替。

焦慮型依附的孩子即使在照顧者回來後仍無法平靜,只想緊黏著照顧者。

依附關係小測驗:以下案例中的孩子屬於哪種依附類型?

Lily(4歲)正在公園與媽媽和姨姨玩耍。媽媽暫時離開去車上拿東西。Lily 回頭發現媽媽不見了,開始慌張,跑向姨姨問:「媽媽去哪裡了?」姨姨回答:「媽媽去車上拿東西,很快就回來,不用擔心,繼續玩吧。」Lily 拒絕繼續玩,堅持要等媽媽回來。當媽媽回來時,Lily 給了媽媽一個大擁抱。媽媽解釋:「我只是去拿水,不會走遠的,你要不要繼續和朋友玩?」Lily 笑著說好,繼續去玩了。

思考問題:

  1. Lily 是哪一種依附類型?
  2. 如果 Lily 是焦慮型依附的孩子,她在這個情境中會有什麼不同的表現?

答案:

  1. Lily 是哪一種依附類型?
    • 安全型依附(secure attachment)
  2. 如果 Lily 是焦慮型依附的孩子,她在這個情境中會有什麼不同的表現?
    • 她可能會對媽媽的暫時消失反應過度
    • 即使姨姨說媽媽很快回來,她也無法平靜下來
    • 媽媽回來後,她可能不願意繼續玩耍,而是緊黏著媽媽,恐防她再次離開

想了解更多關於依附理論?

我們最近為多多家長舉辦一場工作坊,邀請了遊戲治療師擔任講者。觀看完整研討會影片,深入了解依附理論,以及如何幫助你的孩子建立安全型依附!

總結

依附關係(attachment styles)是說明我們與他人建立親密關係方式的理論框架,可分為安全型、焦慮型、逃避型及混亂型依附。這些關係是從幼兒與照顧者的早期互動開始形成,並且延續到成年,終身影響我們與他人相處的關係。理解自己的依附類型,不僅能幫助我們更好地處理親密關係,也能幫助為下一代創造更安全的依附環境。

參考資料

  1. J. Bowlby. Attachment and Loss Volume I: Attachment. Basic Books: New York. 1969.
  2. M. D. S. Ainsworth, M. C. Blehar, E. Waters and S. Wall. Patterns of Attachment: A Psychological Study of the Strange Situation. Lawrence Erlbaum: Hillsdale. 1978.
  3. K. E. Grossman, K. Grossman and E. Waters.Attachment from Infancy to Adulthood: The Major Longitudinal Studies. Guilford Press: New York. 2005.
預約參觀校園 聯繫我們 我們的地點