孩子撒野对父母来说并不是新鲜事,但有没有想过我们回应的方式,将会改写孩子一生的人际关系呢?这个影响深远的现象正是依附理论的重要发现。依附理论最初由约翰.鲍尔比(John Bowlby)于1950年代提出,其后玛丽.安斯沃斯(Mary Ainsworth)在70年代透过开创性的「陌生情境测验」进一步发展这理论。时至今日,虽然依附理论已成为育儿讨论的主流,但现今父母仍然难以真正识别、理解和实施策略来帮助孩子建立安全型依附关系。根据克劳斯.格罗斯曼主编的《从婴儿期到成年的依附:主要纵向研究》(从婴儿期到成年期的依恋:主要纵向研究) 所显示,早期照顾的质素深深影响孩子探索世界、发展同侪关系的能力,并最终影响成年后的亲密关系和养育能力。因此,孩子建立安全型依附应该是每位父母的目标。在探讨如何做之前,首先要理解不同类型的依附关系。
为什么有些孩子总是黏着父母不放,而有些孩子却表现得像父母不存在一样?依附理论解释了我们从婴儿期到成年期,如何建立并维系人际关系。孩子从出生那一刻就开始发展他们的依附关系,而他们的首段关系正是与主要照顾者建立。依附理论试图解释不同的依附类型是如何形成的,以及这些类型如何影响我们往后的人生。如今,依附理论在育儿讨论中如此普及,以至许多人在不知不觉中已经实践了建立依附关系的策略。
四种依附关系
依附关系最初是由约翰.鲍尔比(John Bowlby)于1950年代提出,其后由玛丽.安斯沃斯(Mary Ainsworth)在70年代透过开创性的「陌生情境测验」,进一步发展这理论。依附关系始于婴儿期(0-3岁),当婴儿与主要照顾者互动时开始形成,并可分为四种类型:安全型、焦虑型、逃避型和混乱型依附。
焦虑型依附
什么原因导致孩子形成焦虑型依附?
焦虑型依附源于不一致和反覆无常的照顾方式,特别是当婴儿的需求得不到满足时。照顾者有时会关注婴儿的需求,但有时又会分心或显得疏离,这使得婴儿对于能否依赖照顾者感到不安。另一方面,过度保护的照顾者也可能导致焦虑型依附的形成,因为这会让婴儿感到需要不断寻求安慰和确认。
婴幼儿时期的特征
焦虑型依附的孩子表现出强烈的不安全感和黏人行为。他们在探索周遭环境时犹豫不决,对分离反应强烈,害怕被照顾者遗弃。他们对批评或管教特别敏感,总是担心失去照顾者的爱。
焦虑型依附的孩子容易因家长的批评而情绪失控,家长在管教时宜给予更多体谅。
成年后的特征
成年后,具有焦虑型依附的人过分专注于获取他人的爱,而且经常受低自尊心和不安全感所困扰。他们可能很快就对伴侣产生依恋,表现出过度依赖的迹象,并且不断向对方确认爱意(例如时常问:「你还爱我吗?」)。他们可能会过分注意伴侣的一举一动,并把所有行为(例如:回覆讯息慢了、对方与其他朋友来往等)都解读为被拒绝或遗弃的征兆。
逃避型依附
什么原因导致孩子形成逃避型依附?
逃避型依附源于漠不关心的教养方式。当照顾者忽视孩子寻求安慰的哭泣,或在情感上表现冷淡(例如:不表达关爱)时,孩子会认为他们不能依赖他人的帮助。此外,主动阻止或惩罚孩子表达情感的照顾者(例如:说「别像个小婴儿一样哭」或「男孩/女孩不应该哭」)也可能导致逃避型依附的形成,因为孩子认为表达情感和展现脆弱只会带来麻烦。
婴幼儿时期的特征
逃避型依附的孩子表面上看起来很独立,但实际上情感疏离。他们经常压抑自己的情感和需求,以避免引起照顾者的注意,宁愿依靠自我安慰而不寻求他人的安慰。
成年后的特征
具有逃避型依附的成年人可能给人一种非常独立和自给自足的印象。实际上,即使他们表面看起来「没问题」,内心可能正承受着巨大压力。在关系中,这种特质会表现为情感疏离,回避身体接触或逃避承诺。他们在面对冲突或需要坦诚沟通时可能会选择封闭自己,而且可能过分理性地分析自己的感受,而不是真正地「感受」这些情绪。
混乱型依附
什么原因导致孩子形成混乱型依附?
混乱型依附是四种类型中最复杂依附关系,通常源于幼儿期时的创伤或恐惧经历。当照顾者既是安全感的来源又是恐惧的来源时,孩子会对如何看待和回应照顾者感到困惑,引致做出混乱且无序的行为。例如,如果照顾者有时安抚孩子,但其他时候又因为孩子哭泣而威胁他们或完全忽视他们,孩子就会对照顾者到底是安全感还是恐惧的来源感到疑惑。
婴幼儿时期的特征
具有混乱型依附的孩子可能表现出矛盾的行为。例如,他们可能朝照顾者爬去,突然间却僵住或转身离开。他们对压力亦反应不一,有时会表现出攻击性,有时又完全无助且「放空」。他们可能对照顾者感到恐惧,但即使在受虐的情况下仍继续保持依附。总的来说,他们的行为可以用不一致且难以预测来形容 – 这也是为什么被称为「混乱型」依附的原因。
成年后的特征
具有混乱型依附的成年人与孩童时期相似,他们对需求的表达也是不一致的。他们与亲密的人之关系,常在极度亲近和亲手推开之间反覆。他们有时害怕太亲近他人,但同时又害怕被抛弃。在面对压力时,他们可能会突然僵住,变得情感疏离。整体而言,他们的行为和情绪对周围的人来说显得矛盾且令人不解。
安全型依附
什么原因导致孩子形成安全型依附?
安全型依附源于一致且可靠的教养方式。当照顾者能可靠地回应婴儿的需求和寻求安慰的哭泣,认可他们的感受,并给予无条件的爱时,孩子会感到安全,从而形成安全型依附。重要的是,照顾者自身通常也与伴侣和周围的人展现出安全型依附的特质,因为孩子一直在观察并学习照顾者的行为和情绪。
婴幼儿时期的特征
照顾者在场时,安全型依附的婴儿会自信地探索周遭环境。虽然孩子可能会在新环境中或当照顾者不在时感到焦虑或不安,但当照顾者回来后,他们很快就能平静下来并寻求安慰。安全型依附的孩子拥有高自尊感,但在感到困扰时仍会寻求帮助,因为他们相信并可以依赖身边的人。
安全型依附的孩子更能在照顾者前放松下来,源于他们对人的信任。
成年后的特征
具有安全型依附的成年人能够建立稳定关系,对亲密关系感到自在,适度信任他人,并能有效调节情绪。他们能够展现脆弱,不害怕被拒绝或遗弃,也不会过分黏人或怀疑伴侣。他们往往具有较强的情绪韧性,能从冲突或压力情况中恢复。最后,他们通常也拥有较高的自尊,不过分渴求他人的认可。
「陌生情境」研究
1978年,心理学家 Mary Ainsworth 开展研究,考察孩子在压力情境中的实际反应 – 这项指标性的研究被称为「陌生情境」研究(Strange Situation)。研究人员将孩子和照顾者安排在一个新环境中,观察当照顾者短暂离开时孩子的反应。几分钟后,照顾者回到房间,研究人员进一步观察孩子的反应。
依附关系 | 反应及行为 |
安全型 | 照顾者离开时会哭泣,但照顾者回来后能平静下来。他们会向照顾者会寻求安慰,之后能自行继续游玩。 |
焦虑型 | 照顾者离开时剧烈哭泣,照顾者回来后仍无法平静。紧黏着照顾者,无法自行继续游玩。 |
逃避型 | 照顾者离开时表面上反应不大,但内心可能很不安。照顾者回来时不寻求安慰。 |
混乱型 | 照顾者离开和返回时表现出反覆无常的行为,在寻求和拒绝照顾者安慰之间交替。 |
焦虑型依附的孩子即使在照顾者回来后仍无法平静,只想紧黏着照顾者。
依附关系小测验:以下案例中的孩子属于哪种依附类型?
Lily(4岁)正在公园与妈妈和姨姨玩耍。妈妈暂时离开去车上拿东西。 Lily 回头发现妈妈不见了,开始慌张,跑向姨姨问:「妈妈去哪里了?」姨姨回答:「妈妈去车上拿东西,很快就回来,不用担心,继续玩吧。」Lily 拒绝继续玩,坚持要等妈妈回来。当妈妈回来时,Lily 给了妈妈一个大拥抱。妈妈解释:「我只是去拿水,不会走远的,你要不要继续和朋友玩?」Lily 笑着说好,继续去玩了。
思考问题:
- Lily 是哪一种依附类型?
- 如果 Lily 是焦虑型依附的孩子,她在这个情境中会有什么不同的表现?
答案:
- Lily 是哪一种依附类型?
- 安全型依附(secure attachment)
- 如果 Lily 是焦虑型依附的孩子,她在这个情境中会有什么不同的表现?
- 她可能会对妈妈的暂时消失反应过度
- 即使姨姨说妈妈很快回来,她也无法平静下来
- 妈妈回来后,她可能不愿意继续玩耍,而是紧黏着妈妈,恐防她再次离开
想了解更多关于依附理论?
我们最近为多多家长举办一场工作坊,邀请了游戏治疗师担任讲者。观看完整研讨会影片,深入了解依附理论,以及如何帮助你的孩子建立安全型依附!
總結
依附關係(attachment styles)是說明我們與他人建立親密關係方式的理論框架,可分為安全型、焦慮型、逃避型及混亂型依附。這些關係是從幼兒與照顧者的早期互動開始形成,並且延續到成年,終身影響我們與他人相處的關係。理解自己的依附類型,不僅能幫助我們更好地處理親密關係,也能幫助為下一代創造更安全的依附環境。
參考資料
- J. Bowlby. Attachment and Loss Volume I: Attachment. Basic Books: New York. 1969.
- M. D. S. Ainsworth, M. C. Blehar, E. Waters and S. Wall. Patterns of Attachment: A Psychological Study of the Strange Situation. Lawrence Erlbaum: Hillsdale. 1978.
- K. E. Grossman, K. Grossman and E. Waters.Attachment from Infancy to Adulthood: The Major Longitudinal Studies. Guilford Press: New York. 2005.